文化传承发展的青年力量
“文化+青年”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?近些年“国风国潮”在青年群体中火热流行,“血脉觉醒”的青年人不仅传承传统文化,还走在文化创新融合发展的前沿。在商丘这座城市,随着各类书法社、篆刻社、国画社的成立,越来越多的青年成为文化传承发展的“新血液”。近日记者走访了我市多名青年,一起走近他们的文化生活。
厚文化“慢”沉浸勇创新
诗书画印被称为中国“书画四绝”,有着灿烂的历史,源远流长。“刚开始觉得篆刻很神秘,后面越学越有兴趣,篆刻的时候让我整个人都静下来了。”白龙说。白龙是一名土生土长的95后商丘人,2021年,他开始接触篆刻,师从应天印社的社长冀化春,从篆刻“小白”到如今有400个方印篆刻作品。
学篆要学史,白龙从老师那里了解到篆刻的历史,随后就买来篆刻工具开始临摹。他刚开始不认识篆字,也不了解印章,在篆刻的过程中他开始想知道“刻出来的文字是什么意思”“它的出处是什么”“这个古印章的历史是什么”。
“上稿、篆刻、盖印花”,白龙把工作之外的业余时间都用在篆刻上,经常刻到半夜。技术熟练了之后,白龙开始进行篆刻创作,从开始帮喜欢书法的朋友篆刻“专属印章”,到自己思考创作《金石延年》《安平泰》《逆行者》等篆刻作品。
对篆刻感兴趣的很多年轻人,同时也都是书画的爱好者,张帅文便是其中一员。他是一名生态学专业的在校生,也是一名年轻的书画爱好者、篆刻爱好者。从高中接触书法课后,他就对书法很感兴趣,进入大学便加入了一个200余人的书法社团,学习楷书、行书及隶书。张帅文表示:“练书法可以让心静下来,也可以学习古代文化,例如我在写颜真卿《祭侄文稿》的过程中就深刻体会什么是家国大义。”
除了书法,张帅文还自学了国画,尤其喜欢临摹、绘画山水和花鸟。谈及学习这些传统文化对他的影响,张帅文表示:“对我的性格影响比较大,我原来比较浮躁跳脱,学了传统文化后变得沉稳了,性格的转变也让我在学习上更能坐得住。”
传统文化给予年轻人丰富的文化滋养,青年人在传统文化中疏解快节奏生活的压力,也享受着这种沉淀和创新带来的收获。
传统民俗“新”传播
春回大地,锣鼓敲起来。“因为喜欢,我很早就开始打鼓,从腰鼓、战鼓到现在的军鼓。”李坤说。打鼓十余年后,2019年李坤成立了“恋坤”鼓舞队,这个团队除了打鼓,还会在商丘古城、火神台等表演扭秧歌、小车子旱船、抬花轿、小毛驴等。
“恋坤”鼓舞队平时在商丘古城旁边练习,逢年过节的时候会受邀去商丘古城表演。李坤说:“主要表演小车子旱船、抬花轿、小毛驴,游客看得开心了,有的还加入我们一起表演,比较热闹。”除了在商丘古城表演,李坤带领的“恋坤”鼓舞队还经常去火神台表演打战鼓、小车子旱船等。目前他们团队有30多个人,最小的鼓员才16岁。李坤说:“最小的鼓员是个16岁的男孩,他比较喜欢打鼓和扭秧歌,刚开始经常看我们练习,觉得我们队伍也比较年轻化就加入了。”谈及打鼓带来的影响,李坤表示:“一方面打鼓比较能释放压力,缓和心情,另一方面也是用实际行动去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。”
李坤的团队相对年轻化,在演出的时候,他们会开启网络直播,网民可以远程观看演出,也宣传了商丘古城。
用镜头记录时代变迁
网友“清风瘦”,本名邓巍,从2014年就开始随手拍摄身边的风景美图,多次参加市级、省级、国家级的摄影比赛并获奖。
2019年邓巍开始用无人机等拍摄一些小视频,商丘古城、日月湖、黄河故道是他常去的地方。这几年,他也在无形中以图片、视频的形式记录着商丘城市建设和市容市貌的飞速发展。邓巍说:“我对身边环境的变化感受很深,比如我拍摄的网红街星林路、九州路等一些景观,从个人家庭花园,到一条街道,都非常精致美丽。这足以说明我们商丘从政府到个人都很注重园林绿化、生态保护。我也希望通过我的图片、视频,让大家可以继续做好环境的守护者,让我们生活的城市更加美好。”
以前邓巍是跟着摄影家前辈们一起去采风,这些年商丘发生了很大变化,他还是一直在不断用手中的相机记录着变化。邓巍说:“以后我也会利用工作之余搞摄影创作,为宣传我们大美商丘贡献一份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。”
当下的青年人越来越“沉”得下去,“慢”得下来,能学敢做。他们也在努力绽放不一样的文化光彩,与这座城市共同朝前迈进。
账号+密码登录
手机+密码登录
还没有账号?
立即注册